自有記憶以來, 家裡的飯桌上最不缺乏的就是新鮮的魚及各式海鮮. 依稀記得三歲那一年, 固執的我堅持要跟父親及母親到最早的魚市, 一起採買當天要販售的鮮魚,
貝類, 蟹類及蝦類. 充滿睡意的我, 牽著母親的手, 追著動作迅速的父親, 剛滿三歲的我,
擠著市場上的商人, 在大人的小腿旁穿稍, 在潮溼的地面上擺滿各式各樣的魚貨, 都是剛從漁船卸下的收獲.
也許是餐廳的老闆, 也或許是傳統市場的魚販, 熟練地說著內行人才懂的術語, 殺個漂亮的價錢. 記憶中, 魚市裡打著日光燈, 地面潮溼, 保麗容箱子在攤販後方一疊疊,
雖是疲累的身軀, 魚販跟客人討論價錢的眼神, 充滿自信, 不容許貪心的客人看低他辛苦捕來的收獲.
第一本在倫敦買的旅遊書 – London Markets Guide.
每在週末到來之前, 一定翻翻這本書.
興奮地盤算可以造訪的市集.
其中,
Billingsgate Market 是最吸引我我好奇心.
可是因為交通工具及市場開放時間, 一直沒有成行.
直到五年前,
外子買了機車,
才第一次真正拜訪傳說中的魚市.
當抵達Billingsgate的時候,
興奮之情不下於當年才三歲的我.
瞬間, 回到當年的時空.
空氣中的魚腥味,
就好像是戒毒多年的吸毒者再次與毒品相遇,
緊張又興奮.
潮溼的地面, 冰冷空氣中,
專業的魚販專注地記下客戶的需求.
除非是真正的商家,
不然沒有太多的討價還價的空間.
在這一個國際化的城市, 市場裡提供的海鮮類別, 也是各式各樣, 沒有國界.
Billingsgate的客戶包括了倫敦城內知名的餐廳及魚販,
以及追求健康的家庭.
規則:每次一定先繞過整個市場一圈.
記下當天的貨色, 各家的價錢, 新鮮度總總,
再跟外子討論決定預算及採購項目.
很多時候,
我們會買一整箱單種魚 (約25-30隻),
補足冷凍櫃裡的魚貨,
剩下來的預算再採購不適合冷凍的具類及蝦類
好幾次,
邀朋友到家裡聚會, 就以海鮮為主.
最過癮的是買一整籃的鮮蠔,
當場開來享用,
搭配冰涼的Cava – C’est la vie!
市場裡, 一家提供早餐的老店. 牆上的照記錄Billingsgate的歷史.